大陸在成為世界工廠,最大進口、出口國後,接連幾年,更積極向外投資,年增24%,在此經濟蕭條時,堪稱大創舉。截止2010年底,大陸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220億美元,境外中資企業達1.8萬家,營業額5390億美元。
同時中國大企業也進行海外收購,例如最大券商中信證券收購里昂證券、中油海收購加拿大油氣公司尼克森、中石化也收購另一家加拿大油氣公司。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昂斯曾說:「我們的世界正從『中國製造』階段進入『中國收購』階段」。
學習前人經驗
但是根據統計,2004至2011年間,大陸海外投資7年裡有6年淨收益是「負」的;截止去年底,大陸海外淨資產高達1.77兆美元,但投資卻虧損268億美元。顯然,這位後起之秀,必須從前人學到經驗及智慧。
東方企業購併西方企業成績不佳,連最早實行海外購併的日本,都乏善可陳。台灣企業購併歐美企業更是一片慘綠,台灣企業明基(BENQ)7年前意氣風發購併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最後不到一年,就宣布失敗,損失達80億元人民幣。所幸台灣明基是民營企業,自負盈虧,不會連累全民買單。但是中國大企業具是國有企業,花的錢很多都是中國5、6億農民工和白領階級辛苦攢下來的外匯,一旦虧損就是全民的虧損。
企業不管投資或收購,千絲萬縷,複雜紛擾。西元前356年出生的亞歷山大大帝所做所為足堪借鑒。他的領導有以下特性:
一,雄才大略,亞歷山大童年時就有雄霸天下的氣概,看重行動和榮耀,不願坐享財富和名聲。經理人派往被收購公司,應有旺盛企圖心,而不是只求在異國安頓妻兒,偏安一隅。
二,口才流利,思考成熟,知識面廣泛。亞歷山大東征時知道知識的力量,隨軍帶有土地測量員,工程師,建築師,科學家,法務人員和歷史家等;中國收購的都是當地頗有影響力的大企業,經理人要與社會各階層打交道、會講當地語言,更要講得辭藻華麗,應具淵博知識。
知識廣重融合
很多大陸職業經理人不善英語,也不願深入瞭解別國,英語日常交流都不行,對本地人的文化和西方人流行的商業交往模式更是不願深入去瞭解。自己人住一塊,連廚師都是從國內帶過去的。
他舉例,一家央企到阿聯收購一家公司,事前沒有做功課,收購小組去考察時,只是走馬觀花,其餘時間都在遊覽,收購價格超出合理價格幾倍,自收購以來一直虧損,成了行業笑話。
第三,精心設計同化政策: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後,尊重對方的組織能力,准予對方保有行政結構及文化。在此同時,他也設計各種制度,讓被征服者接受馬其頓的風俗習慣,使不同文化合而為一。他知道當他再度出征,遠離占領地時,靠同化與親善遠比武力鎮壓來的有效。融合不同企業文化,遠比合併財務報表和廠房重要得多,
企業聯姻很少是天作之合,多是充滿猜疑,顧慮,甚至會被人認為趁火打劫,掌握亞歷山大法則,應該會加大雙方的融合度,為共同目標而前進。(作者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 2012-08-31 01:30
- 旺報
- 【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