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美國總統的歷史學家桃莉絲.古德溫指出,儘管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都是預先排定、照表操課,其中仍讓人意外的片段,透露出候選人的個性和氣質。她從歷屆美國總統大選辯論中,選出十個令人難忘的辯論片段:
‧1960,甘迺迪vs.尼克森:如果透過廣播收聽,尼克森可能還略勝一籌,但在電視上,尼克森的妝畫壞了、氣色不好、面露鄙夷,甘迺迪則是個活潑的年輕人。那場辯論後,甘迺迪扶搖直上。
‧1976,卡特vs.福特:福特原本就讓人覺得不聰明,在辯論中被問到蘇聯控制東歐的問題時,他答:「蘇聯並未控制東歐。」此事後來被媒體拿來模仿諷刺,炒成大新聞。
‧1980,雷根vs.卡特:卡特原打算採取攻勢,挑剔雷根說過的話及做過的事,結果頗有幽默感的雷根四兩撥千斤地使用「你又來了」,化解對手的嚴肅批判。
‧1980,雷根vs.卡特:雷根在結辯時說:「你現在過得比4年前好嗎?如果比較好,請投卡特先生,如果比較不好,你還有另一個選擇,就是我。」這是非常出色的結辯詞。
‧1984,孟岱爾vs.雷根:雷根當時競選連任,是美國歷史上年齡最高的候選人,被問到年齡是否成為問題時,他有備而來說:「我不會占我對手的便宜,說他年輕沒經驗。」孟岱爾後來說,他當場就知道自己輸了。
‧1988,杜凱吉斯vs.老布希:杜凱吉斯被問到:「如果你太太遭人強暴及謀殺,你會希望凶手被處死刑嗎?」他像宣揚政策似地簡單說「不會」,恰恰凸顯他欠缺熱情。
‧1992,老布希、柯林頓、裴洛:老布希在台上看手表,似乎很無聊,不在乎這場辯論,也與民眾和國家的問題脫節。相對地,由於那場辯論允許候選人在麥克風附近走動,柯林頓充分展現熱誠與衝勁。
‧1992,奎爾、高爾、史托克戴爾(副總統):史托克戴爾是獨立黨候選人裴洛選定的副手,但他在辯論會中不只像個旁觀者,開口第一句話還說:「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此語顯示裴洛的判斷大有問題。
‧2000,高爾vs.布希:原本觀眾覺得高爾在辯論中條理分明、言之有物,但攝影機拍到他臉上始終掛著一種在嘆氣或惋惜的表情,好像他什麼都知道,偏偏還得跟布希辯論,頗為難受似的。這些片段後來被媒體放大重播,對高爾的殺傷力非常大。
【2012/10/04 聯合報】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一場辯論將在美東時間3日晚間在丹佛舉行,兩位候選人過去一週顯著減少公開活動,準備和模擬演練,務必在關鍵時刻一展辯才,避免失誤。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形式和主題不拘,由候選人達成協議即可。過去多場辯論直接由引言人或指定發問人直接切入熱門話題,候選人現場即問即答,無法規避負面問題,隨後進行交叉辯論。
無論是現任總統歐巴馬,還是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兩人在商界和法律界皆有完整的辯論訓練和經驗。羅姆尼於黨內初選期間,在同黨參選人圍剿中脫穎而出,華府評論多認為他具有臨場優勢,不過歐巴馬仰仗流利口才和肢體語言,掌握致勝的必要條件。
美國總統辯論展現候選人難以量化的「形象觀感」,辯論攸關當選與否,每隔4年,數千萬美國選民在電視機前收看辯論,做最後投票意向的依據,只要能在電視前掌握人心,就能入主白宮。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資深記者和主持人西佛(Bob Schieffer)指出,過去曾擔任引言人,但想起8年前走進會場,雙手還會發抖。西佛說,當瞭解辯論台的談話可能決定總統當選人,一切都大不相同。
2000年,辯才無礙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高爾(AlGore)在前總統小布希發言時,不停嘆氣,表情輕率無奈,選民認為他趾高氣揚,看不起分格畫面另一邊,看來無辜但誠懇的競選對手,辯論後高爾的支持度滑落6%。
1960年,年輕英俊的參議員甘迺迪和共和黨大將尼克森首度在電視機前辯論,尼克森言語流利,思維清晰,但甘迺迪在螢幕前的翩翩風采,讓鬍渣還在臉上的尼克森顯得老態龍鍾,缺乏魅力,辯論後民調翻盤。2008年歐巴馬和參議員馬侃的辯論也有類似影響。
提出簡短、直擊重心的言論也十分重要,被譽為「偉大溝通者」的前總統雷根簡單問到「你比4年前過得好嗎?」引起選民廣大迴響,前總統柯林頓的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這些言語至今仍被全球政治人物使用。
雖然羅姆尼過去1個月犯下許多嚴重錯誤,不過共和黨人有信心,他仍有機會透過辯論壓過歐巴馬的聲勢,民主黨陣營不敢掉以輕心,加強演練,務必在辯論場上有完美表現。
【2012/10/03 中央社】
‧ | 歐巴馬能否連任 華爾街預知? | ‧ | 美總統大選辯論 聚焦減赤、稅賦 |
‧ | 歷屆美總統大選 十大經典辯論片段 | ‧ | 美總統辯論 大選勝負關鍵 |
‧ | 美教育部長:紙本教科書將淘汰 | ‧ | 「我是女生」美4歲男童剪陰莖 |
‧ | 美小學辦選美 家長臉書抗議 | ‧ | 越走越艱鉅 歐巴馬等於下一個雷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