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_430108_3  

藥品產值破兆美元大商機

現代科學雖使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但疾病不會消失,只要人類持續生存,藥物治療的需求就不會中斷,是支撐藥品市場成長的關鍵。研究機構IMSHealth統計與預估指出,2011年全球藥品市場產值達9555億美元,未來5年內將逼近1.2兆美元,2020年更將成長至1.6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5%,市場大餅仍在穩定擴張中。

原廠專利藥(brand name drug)的專利權到期後,藥廠可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之資訊,製造相同主成份的藥品-學名藥(generic drug)。按照規定,學名藥劑型和主成份純度、含量都要完全相同(化學相等性),投藥在同一人時,主成份到達作用部位的量必須相當(生物可用率),產生的效用或副作用也要相同(生物相等性)。1984年美國通過的Hatch-Waxman法案,使學名藥可透過簡化新藥申請程序(A N D A)上市,亦即不需經過臨床試驗,只要能證明與原專利藥的生物可用率和生物相等性相同即可,加快藥品上市的腳步。

學名藥步入成長高峰

Frost & Sullivan預估,全球學名藥市場市值將從2010年的1238億美元,成長到2017年的231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9.3%,成長速度明顯高於整體藥品市場。原因為何?首先是價格,當同一種專利藥出現2種學名藥競爭時,藥價將迅速跌至原專利藥的一半以下,而觀察市場普遍狀況,藥價通常僅剩不到1成。參考附表,近5年到期專利藥的市場規模將近2000億美元,宣告學名藥將進入產業高峰期。

政策導向也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FDA審查新藥數量呈現停滯,導致國際藥廠在新藥研發的單價與日俱增,各國醫療成本也不斷增加;而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後,各國為有效控制醫療支出、降低赤字,醫改政策上皆鼓勵使用學名藥。全球前2大市場-美國、歐盟,學名藥使用比例分別高達70%、65%,而且仍在提升中。即使因本身製藥產業特性影響,造成學名藥使用比例偏低的日本,也在債務壓力下逐步提高學名藥使用;日本政府預期,學名藥占整體藥品銷售比例將由2010年的23%,這2年會提升到30%左右。

受到價格影響, 學名藥必須以規模取勝, 但並非全部都只能打價格戰。若是在原廠專利到期前,以申請專利無效或迴避專利的模式申請,稱為「Paragraph IV」流程,而第1個根據Paragraph IV規定申請AN DA、並通過FDA審核的學名藥,可享有180天的獨占銷售權,FDA在此期間內也不會再批准同一種學名藥上市,平均藥價可達專利藥的70%以上。另外,即使知道原廠專利,但部分藥品在製藥過程中的原料發酵,以及物理性質、化學架構較複雜,必須要有相當技術才能做出學名藥,這種特色學名藥(Specialty Generics)較能避開殺價競爭,開發成功有機會成為市場上第一、甚至是唯一之學名藥,對藥價也具保護作用。

原料藥就像電子關鍵零組件

學名藥的商機興起, 也會帶動原料藥( activ e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API)的應用端。一般藥品中,具有療效的主成份可能僅有1 0%,要成為一般使用藥物,需再與一些不具藥效的賦型劑、輔料混合成型,例如膠囊、藥錠、針劑等, 達成人體吸收目的。而原料藥及其上游的中間體( intermediates ),才是藥品發揮療效的關鍵,若以汽車為例,汽車零組件就是原料藥;新藥好比新車,而學名藥則像中古車,然而不論新藥或學名藥,都需要用到原料藥。因此,2014年前大量專利藥到期的趨勢,原料藥也可間接受惠。

面對學名藥的價格競爭,專利原廠多半會保留原料藥的製作能力,再加上學名藥廠的成本考量,都開始積極向外尋求A P I供應商,委外代工的模式興起。台灣原料藥廠具備良好技術能力,產品品質較佳,雖比中國、印度等採取低價策略供應的大宗原料藥高出10~20%,但主打進入障礙較高的利基型關鍵藥物,成功建立差異化,因此9成以上都是外銷歐美國家。

分析國內製藥業產值可看出,以學名藥為主的西藥製劑在過去幾年呈現穩定狀態,中藥則是緩步成長,而原料藥的成長性明顯高出一截,生物技術開發中心I T I S計畫預估,2012年台灣製藥產業全年產值可達770.7億元,年成長4.2%,主要就是原料藥廠商積極進行海外巿場策略合作聯盟,推升出口大幅成長。以此看來,國內原料藥愈來愈有走「台積電模式」的跡象,在全球生技新藥產業供應鏈上已站穩一片天。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