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名家評論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發生屠殺案的康州新鎮,是個典型的新英格蘭小城,就像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在詩裡常描述的新英格蘭景色。它也許不如佛蒙特、新罕布什爾和麻州的一些小鎮那樣有味道,但也具有佛洛斯特在〈雪夜林畔〉裡所形容的「迷人的樹林,陰鬱而濃密」的特色。

     然而,這個比美國歷史還久的小鎮,卻含蘊了現代美國最令人頭疼的兩件事,一件是槍枝泛濫,另一件是精神病患問題。這兩件事都不是容易解決的,甚至可以說是無從解決的大難題。歐巴馬周日晚上在新鎮發表令全美動容和啜泣的廿分鐘演說,終於覺悟到他所領導的政府必須採取行動阻止「大量殺害」的暴行了,但他並未具體道出什麼行動。過去四年,飽受極右茶黨和共和黨右翼圍剿的歐巴馬,根本不敢在管制槍枝的立法上和行動上,挑戰擁槍自由的團體,特別是臭名昭彰的「全國步槍協會」(NRA)。因歐巴馬既要振興經濟,又要推動全民健保,已沒有足夠的政治本錢來對抗擁槍自由團體。「全國步槍協會」號稱擁有四百卅萬會員,是國會山莊兩個最具影響力的遊說組織之一,另一個就是以色列遊說團。

     「全國步槍協會」和千千萬萬擁槍者及愛槍者把擁槍自由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們的基本論點是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明言人人有擁槍自由,他們把這項修正案奉為金科玉律,誰都不能動它。「全國步槍協會」每逢聯邦和地方選舉,即丟出數千萬美元的政治獻金,幾乎每一個政客都被它牽著鼻子走,遑論攖其鋒,歐巴馬就是一個例子。

     新鎮屠殺後,一批政客和媒體跳出來呼籲要開始嚴格一點管制槍枝,特別是要釐清殺傷力極強的衝鋒槍和卡賓槍等所謂「攻擊性步槍」,新鎮殺手就是使用力道強、火力旺(一秒可射六發子彈)的卡賓槍。但只要細看政客所提出來的管制法,仍令人懷疑這些「管制」會有多大效果,如查核購槍者背景(有無精神病和犯罪前科)、等待期一個月、要有兩個保證人、一個月只能買一枝槍和限定子彈購買數量等。「全國步槍協會」最愛喊的口號是:槍越多,凶殺案就越少。新鎮屠殺過後,有些擁槍遊說客說,以後學校老師每個人都應帶槍到學校,壞蛋就不敢到校園逞凶。

     從西部拓荒時代開始,從白人不斷屠戮印地安人(紅人)開始,擁槍、玩槍和開槍就變成美國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認為擁槍和玩槍是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這種文化、這種觀念持續兩百多年,其後果即是每年至少有三萬多人死於槍口,現至少有三億枝各式各樣的槍枝在民間。林木茂密的康州新鎮及其附近,竟有四百家槍店和許多合法與非法靶場,屠殺案凶手亞當.藍薩的母親,平時無所事事,靠豐厚的贍養費過日子,收藏了六把槍,結果竟死於自己的槍下。不少人以為只有程度不高的南方白人愛玩槍,沒想到水準較高的新英格蘭小鎮也是「槍手林立」之地!擁槍自由團體日前喊出的另一個口號是,不必管制槍,應好好處理一下精神病患問題。他們說,槍不會殺人,是人殺人。凶手亞當有心智障礙,今年七月科羅拉多丹佛大學生在電影院殺人,凶手也有精神病症。如何防止精神病患變成殺人犯,家庭、學校、社會與政府必須通力合作,想出辦法。

     歐巴馬在追悼會演講的尾聲,為二十名死難的幼童點名,會場泣聲不斷,上帝要他們提早上天堂。佛洛斯特在〈雪夜林畔〉中說,他有約在先,「在安睡之前,必須趕好幾哩路」。二十名幼童的人生尚未起步,卻已永遠安眠了!

  • 2012-12-19 01:06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中央情報局長裴卓斯因為外遇曝光而辭職。後續的調查發現,他擔任軍職期間,有一次,竟然是廿八輛摩托車開道,浩浩蕩蕩前往小四(左圖,美聯社)居住的大廈。

     上將如此威風?一點不錯。他們的生活幾可用「豪奢」形容。舉個現成的例子。這幾天適逢美國的感恩節假期,一般美國人除了闔家團圓、烤火雞、烘南瓜之外,還要忙著清掃落葉。可是上將們不操心,因為有勤務兵代勞。

     去年才卸任的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也做過中情局長)曾開玩笑說,他家的落葉全都掃到隔壁的院子就好,因為隔壁住的是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簡稱聯參主席,上將),一年到頭有四個勤務兵幫忙料理內外,就順便幫幫部長的忙吧。最讓蓋茨不服氣的是,體制上,不論聯參主席或其他上將(例如各軍區司令)都是部長下屬,可是部長必須自己動手掃落葉,自己做飯,上將們卻一個指頭也不必動。

     《華盛頓郵報》形容這些上將享受的待遇「相當於億萬富翁」。這個形容不誇張,他們住豪華官邸,有專屬廚師,有安全人員,有祕書幫忙提公事包,有僕役幫忙擦皮鞋、熨衣服,出門有座車及司機。如果晚宴需要樂隊助興,有預算支應。

     Thomas Ricks的《將軍們》一書如此形容戰區司令:「他們掌握五十年來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在海外行使獨立的影響力,與美國的外交官、企業界、情報部門競爭,共同形成美國的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有長程座機「空軍一號」,還有短程的「陸戰一號」直升機。戰區司令官亦然,有具備越洋飛行能力的長程座機(是否應稱為「某某戰區一號」?),也有直升機隨時待命。他們的身邊隨時備有多種通訊裝備,包括重達四十餘公斤的保密衛星電話;他們在轄區內的掌管範圍「從太空直到水下」,其握有的戰力之強,絕大部分國家難攖其鋒。

     筆者曾在機場巧遇一位美國內閣閣員出國,只見他一手拎著西裝提袋,一手拿著機票,凡事親為。美國現任駐北京大使駱家輝赴大陸履新時,不也是搭乘民航機,坐經濟艙?相形之下,上將的待遇無異於天之驕子。

     上將的責任艱鉅,尤其在有戰事的區域,身心承受極大壓力。即使承平時期,他們也要四處視察,赴轄區內的各國訪問,回華府爭取預算,赴國會出席聽證會,並舉行記者會等等。因此理應給予他們較優渥的待遇。只是優渥到什麼程度值得研究。尤其如此豪奢是否可能產生不良副作用,是否與社會脫節,亦與基層官兵脫節?已有將領深以為憂。

     上將的薪俸每年美金廿三萬五千元,約合新台幣七百零五萬元,比部長還高二成,是二等兵的十三倍,少尉軍官的七倍。雖然一部分要預扣退休金,實拿七成六,但退役後的終身俸高達美金廿三萬六千元。這樣的薪俸,還享有前述種種特權,是否太過?

     蓋茨曾說高級將領是「國防預算浪費之源」,因此他有意加以刪減,可是遭遇阻力而未果。生活過於豪奢,是否不知不覺養成驕氣?有評論文章謂,早在二○○一年底,中情局即確認賓拉登藏身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可是當時的中央司令部司令法蘭克卻以種種理由拒絕增兵追剿,平白讓賓拉登成功進入巴基斯坦藏匿。

     他們是否花了太多時間周旋於達官顯貴之間?在忙不完的交際應酬、座談演說、致敬禮崇、剪綵開球之際,他們是否也就只見衣香鬢影,無暇顧及生死交關的陣前將士?

  • 2012-11-22 01:28
  •  
  • 中國時報
  •  
  • 【劉屏】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現任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女黑人蘇珊.萊斯是個倒楣的人。九月十一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和另外三人在利國班加西市被打死後,包括國務卿希拉蕊在內的歐巴馬政府大官,沒有一個人願意在九月十六日(星期日)接受各大電視台時人訪問節目的專訪,只有萊斯勉強同意。那天,她在五家電視台亮相,她依據中情局草擬的談話重點,強調史蒂文斯大使等人是被一群失控的示威抗議人士打死,而不是遭恐怖分子有預謀地殺害。

     這下糟了!當時已有媒體報導與「基地」組織有關的一個利比亞恐怖集團主導攻擊事件,但萊斯仍堅持是一批人意外出重手。保守派媒體、參院共和黨大老二○○八年總統候選人麥侃和南卡州的林西.格蘭姆,開始大聲抨擊萊斯誤導人民,虛報實情。萊斯是繼承希拉蕊國務卿職位的第一人選,二○○四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麻州參議員、現任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約翰.凱瑞是第二人選。由於麥侃、格蘭姆和其他右翼人士持續炮打萊斯,並公開宣稱絕不讓她當國務卿,逼得很賞識萊斯並和她有交誼的歐巴馬在十一月十四日勝利連任後首次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力為萊斯辯護,並強力批評麥侃等人惡意中傷萊斯的行徑,是「令人厭惡的」。

     最近因不倫戀而被迫下台的前中情局長裴卓斯十一月十六日出席參眾院情報委員會祕密作證時透露,中情局為萊斯準備好的談話重點,明明是寫恐怖分子殺害史蒂文斯大使等人,但不知什麼原因,萊斯在電視上都說是一群失控群眾。參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加州民主黨資深女參議員范士丹也說她看到的談話重點亦說是恐怖分子加害大使等人。原來是 這份談話重點傳到萊斯手上時,已被人動了手腳,亦即有人修改原稿,把「恐怖分子」改成「一般示威人士」。修改原因據說是怕人知道美國已滲透到恐怖組織裡面而不利於日後作業,只好淡化處理。現在參眾院要追究的是,到底是何許人修改中情局原稿?目的何在?是否想在大選前保護歐巴馬,以避免損害他打擊恐怖分子不遺餘力的形象?不少人把矛頭指向白宮國安會官員。

     麥侃目前雖沖淡了一點反萊斯的聲調,但九十七名共和黨眾議員已連署反對萊斯出任國務卿,甚至連《紐約時報》筆鋒犀利的女專欄作家陶曼玲亦以萊斯「個性有點火爆、講話太過直率、像一隻在瓷器店裏亂闖的牛」為由,認為萊斯欠缺圓融巧妙的外交手腕,不宜當美國的頭號外交官。

     面臨楚歌四起的萊斯,剛在十一月十七日過四十八歲生日,她出生於高級黑人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做過康乃爾大學經濟系教授,母親是教育家,她本人是運動健將,中學籃球隊的控球後衛,二○○八年曾和歐巴馬「鬥牛」。萊斯很會念書,史坦佛大學畢業,和柯林頓一樣是人人豔羨的羅茲學者,負笈牛津大學,獲博士學位。她在柯林頓政府的國務院和白宮做過官,但二○○八年民主黨黨內初選力挺歐巴馬,而和希拉蕊關係鬧僵,日後雖然有點改善,但希拉蕊不可能完全釋懷。萊斯的丈夫是加拿大出生的電視節目製作人,他們有兩個孩子。

     《紐時》的陶曼玲雖批評萊斯,但她認為歐巴馬的萊斯遠比布希的萊斯好多了。兩個萊斯都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女黑人,布希的萊斯做過史坦佛大學教務長、白宮國安顧問和國務卿,陶曼玲指責她在布希內閣出賣靈魂,向好戰的副總統錢尼和國防部長倫斯斐屈膝乞憐。歐巴馬面對反萊斯的聲浪,他會不會挾著連選連任的餘威,以強勢姿態提名萊斯,不惜與共和黨一搏?過去的歐巴馬沒有LP,處處妥協,現在正是硬起來的時候了!

  • 2012-11-21 01:25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個老派記者,相信老派價值,寫了三年九個月共一九四篇的《凱撒的面具》專欄,就是一個老派記者信守老派價值所留下的紀錄。

     我相信的那些老派價值包括:評人應「筆則筆,削則削」,論事該「是其是,非其非」;不但「成見不能束縛」,也要「時髦不能引誘」;對有權力的人要「以道抗勢」,要做個「永遠的反對派」,絕不能擺出「依附的姿勢」;當然,更要心中常存「不黨不私不盲不賣」那一點點星火餘苗。

     有人或許視這些老派價值為落伍八股,我卻信之奉之始終不移。但說來慚愧,雖然我每次下筆總自認心有所憂而不得不言,但因字裡行間經常冒出幾絲火氣,卻不知不覺得罪了許多人,不是出現「一個人的抒情詩卻是另一個人的粗俗之詞」的意外結果,就是像龔自珍所寫的那兩句詩:「木有文章曾是病,蟲多言語不能天」,以至於常讓我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無奈與挫折。

     但即使如此,我卻從未有過放棄那些老派價值的念頭。過去一年因為教書需要,我又重新翻閱擺在書架上層多年不曾碰觸的幾本老舊雜誌,三○年代的《獨立評論》,五○年代的《自由中國》,每讀一篇就被那些早已變成古人所寫的文章震懾:在那個年代那樣的政治氛圍中,那些人不但有道德勇氣,燭照當代,更有進步意識,引領後世;而他們奉之行之的正是我所相信的那些老派價值,他們不走依附權勢的政治正確路線,更不媚俗迎合博取大眾喝采。

     我雖魯鈍識淺,但面對那個時代那些人的那些文章,卻也經常戰戰惶惶汗顏不已。我們這個世代寫評論的人雖因言禁大開而筆沒遮攔,評詆之激烈幾近張季鸞所說的「盲爭」,甚至常在落筆剎那產生指點江山的幻覺;但與八十年前的胡適與張季鸞相比,跟六十年前的雷震與殷海光相比,現在的評論文章通常是氣勝而理弱,少了點知識成分,也少了點文明成分;我寫的文章當然也愧列其中。

     我雖然從未奢想能有一言而動天下的本領,卻也從未消極悲觀到自悲自嘆「一管書生無用筆」,面對滔滔世變冷眼袖手而不置一詞,即使祇是「紙上蒼生」,卻也總是勉力為之,當言則言,直筆無諱,縱使引來當事人白眼相向甚或惡言相加,卻也心中坦然:寫評論的人本該接受別人評論,這是行規也是基本倫理。我也常自嘲是個「初階版自由主義者」,所寫文章雖卑之無甚高論,但卻無時無刻不以「四不主義」相繩自期,筆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這幾年台灣早已變得像個超大型的聲音競技場,但即使各種雜音此起彼落,弔詭的是,台灣現在卻也是個知識分子失語的年代。大眾聽到的都是從立場出發的噪音,而非來自知識高度的聲音,原本應該站在評論階層前沿的知識分子,不是選邊依附而忘了本色,就是躲進書齋不問世事,更多人則是因懼於被貼標籤而依違兩端;萬馬齊鳴卻無異於萬馬齊瘖,詭異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這樣的現象出現在政治領域,也常見於傳播領域。台灣現在的媒體環境可用「顛簸蹇滯」這四個字來形容,顛簸的是媒體變局與亂局接續動盪,蹇滯的是媒體已日暮途窮卻又無計可施;更嚴重的是,這是一個「泡麵與牛肉麵一樣」的媒體年代,即使《衛報》與《紐約客》來台,其結果也一樣會被人以泡麵對待;當然最令人憂心的則是,這是媒體統治的年代,卻也是安伯托.艾可所形容的媒體倒退的年代。

     我在二○○八年最後一夜離開《中時》後,迄今從未斷過心繫報館之念,老報館的舊事縈之繞之,新報館的新局念茲在茲;近四年所寫大約二十五萬字的專欄,祇是我把一身功夫(如果還有一招半式的話)還給少林的回報心情使然。但專欄從今天停筆那刻,也是我跟現在《中時》告別的一刻,爾今爾後結束了那段牽牽絆絆若即若離的關係;有朋友因此開我玩笑:「這真是一場何其漫長的告別啊!」

     終於告別了,告別了凱撒。老派記者相信的另一個老派價值是:既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於江湖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 2012-11-15 01:24
  •  
  • 中國時報
  •  
  • 【王健壯】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多年來,共和黨和保守派把雷根捧為「救世主」,連民主黨的歐巴馬亦對雷根稱頌有加。然而,雷根(二○○四年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如活到今天,他將不認識今天的共和黨和保守派,亦會對華府的政治文化大搖其頭。

     現在的共和黨和保守派跟雷根時代已大不相同、大異其趣。比較一下雷根和羅姆尼以及八○年代(雷根總統任期為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和目前的共和黨,雷根很可能會被今天的共和黨「開除黨籍」,捧雷根的共和黨人只渲染他保守持重的一面,而刻意忽視他開明大度、與時俱進的另一面。今天的共和黨和極右的茶黨所最痛恨的社會安全制度(即養老金制度)及老人醫療保險(Medicare),雷根不僅妥予保護,甚至把聯邦經費源源送到州市地方政府,使他們不致捉襟見肘;他向地方轉錢的速度比歐巴馬還大方、還要快。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保羅.萊恩力主廢掉老人醫療保險,代之以有限制的醫療券,引發所有老人的極度不滿。過去的小布希和今天的茶黨,也想把小羅斯福總統即開始實行的社會制度交給私人公司處理,被人痛罵。

     羅姆尼和萊恩以及大批共和黨人皆反移民,都主張嚴厲管制移民。雷根在一九八六年推動的新移民法,特赦了將近三百萬非法移民,使他們獲合法居留權。對今天的共和黨和茶黨而言,那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共和黨最喜歡幫有錢人減稅,尤其是大富豪(如擁有二億美元身家的羅姆尼),雷根亦幫富人減過稅,但他在任時曾加稅十一次!共和黨對加稅恨之入骨,但雷根為了彌補開支(包括軍費和社會福利),甘冒共和黨之大不韙,竟十一度加稅。這種作法,在今天惡鬥到不成樣子的華府政治生態看來,簡直是匪夷所思!

     雷根最為人所稱道的政績之一是他幾近完美地處理美蘇關係,使美蘇真正進入「低盪」(緩和)時期。但一向堅決反共的雷根,也是在受到一九八六年伊朗─尼加拉瓜軍售大醜聞的教訓後,才痛苦地了解到不能被那一批新保守派牽著鼻子走,也才有雷根和克里姆林宮頭子戈巴契夫的握手言歡,並為日後蘇聯共黨帝國的崩潰鋪路。主張在海外耀武揚威、宣揚美國獨特主義(exceqtionalism)的新保守派,被雷根清算後,又遭老布希凍結,但在無知而頑固的布希和錢尼時代又借屍還魂,蓄意發動侵略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國力和名聲大大受損。如今,羅姆尼和萊恩又想重拾布希和錢尼留下來的灰燼,其後果只會使美國再掉進更慘烈的深淵。

     雷根時代結束後,共和黨和保守派開始極右化,他們不太滿意老布希的國內外政策,尤其是老布希打破不加稅的承諾以及天安門事件後急於向中共示好。柯林頓上台後,極右化的共和黨兩度迫使聯邦政府關門,停止運作,但柯林頓反撲成功。議長金瑞契即主導眾院對柯林頓緋聞案進行彈劾,以資報復。

     歐巴馬上台後,極右化速度加快,在茶黨的推波助瀾下,華府政壇已淪為對抗性的角力場。只要是歐巴馬建議的,共和黨就反對;因此,七千多億美元的經濟紓困計畫,沒有一個共和黨人投贊成票;歐巴馬的劃時代全民健保方案,共和黨人全體反對。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的反動丈夫、參院共和黨領袖米奇.馬康納爾最愛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讓歐巴馬變成一任總統!」

     歐巴馬在第三次辯論中批評羅姆尼是在推動「八○年代的外交政策、五○年代的社會政策、二○年代的經濟政策」。美國選民在六日就要決定繼續向前走還是堅持極右化,退回到過去的年代!

  • 2012-11-07 01:21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電視上看到舊金山巨人棒球隊橫掃底特律老虎隊,奪獲今年世界大賽王座,三年內兩度揚威棒壇(巨人亦為二○一○大賽冠軍),讓我想到十月二十五日以一○四歲高齡辭世的大學問家兼棒球迷傑克.巴松(Jacques Barzun)的一句名言:「誰想了解美國的心靈,最好就是要懂棒球。」(Whoever wants to know the heart and mind of America had better learn baseball)。這句話已被鐫刻在紐約州古柏斯鎮棒球名人堂的牆壁上。

     巴松是法國人,十二歲到美國,父親是外交官兼作家。巴松童年時為了加強英文,苦讀英國作家史威夫特的名書《格列佛遊記》和一堆有關美國印地安人的書。他坐船到紐約時,以為一上岸就能看到印地安人到處騎馬馳騁。他沒看到「紅蕃」,有點失望,但他愛上了美國的另一特產:棒球。他是布魯克林道奇隊(後來搬到洛杉磯)球迷,但一九五一年道奇在季後賽中被紐約巨人(後來喬遷至舊金山)淘汰的結局,使他終生難忘亦終生難過,他曾把這段心碎的經驗比喻成希臘悲劇。

     巴松是個天才兒童,九歲就在他就讀的小學當老師,十五歲進哥倫比亞大學,本來立志要當外交官或法官,但他選讀哲學家杜威和著名文學教授馬克.范多倫等名家所開設的課程後,決定以歷史為業。一九二七年第一名畢業,留校當講師,從此即以哥大為家,一九三二年獲博士學位,日後當過研究院主任、大學部主任、教務長和大學講座教授,一九七三年榮休。巴松執教哥大四十六年,有兩件不朽的盛事,一是和文學教授奈奧尼.屈林(Lionel Trilling)合開一門必須連修兩年的課程:「英國文學的歷史基料」,從一九四六年教到一九七二年,作育無數英才。另一件是和幾個哥大同事合作編選《偉大典籍》(Great Books)叢書,列為哥大學生的指定讀物,裡面涵蓋了一批西方經典。後來許多大學也把這套叢書當必修讀物,對培養年輕一代的知識底蘊和開拓他們的文化視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六、七○年代反戰運動和民權運動的動盪歲月後,拒絕讀西方經典的呼聲,在美國的學界和教育界此起彼落。代之而起的性別研究、後殖民研究和少數族裔研究,固然為學術研究和文化研究開闢了新天地,但大學裡不再重視典籍研讀,究為一件憾事。這種情況在九○年代以後已有所改進,尤其是巴松在二○○○年九十二歲時出版了一部八百多頁回顧西方文明的巨著《從破曉到墮落》(From Dawn To Decadence,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重新點燃年輕人閱讀西方經典的興趣和熱潮。讀書界對這部書佳評如潮,《新聞周刊》譽之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了不起的獨腳戲之一」。巴松指出,西方文明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從數十個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明中匯集而成,因此亦可稱之為一種「大雜燴文明」(mongrel civilization)。

     巴松運氣很好,他在哥大念書時,學界正在開發文化史的研究,他躬逢其盛,非常投入,即立志要做一個文化學者兼文化史家。文化史就是把文化、藝術、思想和歷史事件的發展貫穿融合起來,而凸顯其豐盛。西方知識界常把學問淵博的人稱為「文藝復興人」或「百科全書派」,巴松就是一個「舊學邃密、新知深沉」的大學者,他涉獵廣而深,從法國和德國文學、音樂、語言、詞源學、哲學、教育、文學批評、莎劇、詩歌到偵探小說,無一不通,樣樣都精。但他不喜歡用學院派的筆調寫書,他認為一個學者的責任就是要把他們對學術與文化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文筆介紹給一般群眾,而不要把研究成果當成自己的獨得之祕。他說,普及學術研究成果即為美國文化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和再生茁壯的最大原因。有些評論家把巴松和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哲學家西尼.胡克(Sidney Hook)和文學家屈林放在同一天秤上等量齊觀,也有人認為巴松是美國近代文化史上一群耀眼的「紐約知識分子」中的一顆巨星。《時代》周刊曾在一九五六年選他做封面人物。

     巴松的元配是波士頓小提琴家,出身羅威爾(Lowell)名門,這個家族出了一批詩人和學問家。巴松夫婦有三個孩子(二男一女),妻子一九七九年去世後,他就搬到德州聖安東尼奧女兒家附近,認識了當地三一大學的一位女教授,一九八一年結婚。巴松一生寫了四十多本書,他是一個一流學者兼作家,也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六○年代校園動亂的時候,一群哥大學生占領行政大樓,有個學生坐在校長室抽校長的大雪茄。巴松痛恨校園騷動,他痛批他們是「學生暴政」。一個溫和儒雅的學者當然看不慣學生的造反,但那是時代所造成的現象,也是文明進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反抗行為。巴松是研究文化史的人,應該了解反越戰和校園抗爭就是六○年代的特色之一。

  • 2012-10-31 01:13
  •  
  • 中國時報
  •  
  • 【林博文】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美國與歐盟紛紛對谷歌進行反壟斷調查,指控其濫用優勢地位、妨害自由競爭時,不禁感嘆,這種「革命家變老大哥」的事,似乎不斷在各個領域重演。

     記得蘋果那一經典的廣告吧?那是上世紀八○年代、IBM勢力籠罩整個科技界時,廣告中就把IBM比喻為無所不在、壓制、監控所有人的老大哥,蘋果代表追求自由、挑戰權威、要打敗老大哥管制的個人。這是一個成功且經典的廣告,蘋果引領風騷的個人電腦,的確有打破IBM大型電腦壟斷的味道在內。

     但曾幾何時,蘋果也變成被部分人士批評的老大哥了。上世紀末,蘋果差點垮掉,無緣亦無力成為老大哥,但廿一世紀的蘋果卻是虎虎生風,席捲科技產業的半壁江山。賈伯斯為蘋果打造了最佳的「封閉環境」,開創APP的黃金歲月。不過,蘋果搞遍地烽火的專利戰、踼掉Adobe的Flash、審查APP內容、拿掉受歡迎但與其敵對者的軟體(如谷歌的地圖與youtube),儼然已成另一個老大哥了。

     成立只有十多年的谷歌,其董事長施密特訪台時,曾大談安卓平台與蘋果的iOS之差別,是自由、開放與封閉、掌控的戰爭;谷歌的名言是「不作壞事也能賺錢」。但現在卻被歐美同時調查其壟斷與商業手法是否違法。歐美政府都懷疑谷歌濫用其在網路搜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把搜尋結果導向自家產品與網路服務,阻礙自由競爭。

     他們甚至懷疑谷歌強迫手機廠商與電信業者,一定要在其產品內放安卓系統,不得擅自修改或移除。不久前宏碁與大陸阿里巴巴要合推「阿里雲」作業系統,結果在開記者會前的最後一刻取消,宏碁打退堂鼓;據大陸方面的說法,原因就是谷歌施壓,威脅要取消宏碁使用安卓的權利。這種作為,難道不像一位「老大哥」?

     當然,更早前,微軟就已當了老大哥了。微軟打敗IBM、席捲全球PC市場的作業軟體,最著名者當然是以其壟斷地位、強推微軟的瀏覽器IE,結果惹上官司。不過,當這個壟斷打破後,火狐、谷歌的瀏覽器占有率就不斷上升,IE則由全盛期的九成多降到三成多。

     不過,最有意思的是前後期的老大哥們及同一時期的老大哥們,也彼此「屠殺」對方。去年微軟就向歐盟投訴,指谷歌「濫用壟斷地位」(這不是過去大家拿來指控微軟的話嗎?);谷歌、蘋果兩位「現役」老大哥,則是在全球打代理人戰爭,施密特上周才對外說,谷歌正與蘋果進行一場產業的「決定性戰爭」。

     不僅產業界如此,政界更是。民進黨在野時努力爭言論自由,執政後則搜查報館、搞置入性行銷、赤裸裸的拿政府廣告交換媒體支持、批評其施政者都打為「唱衰台灣」…。顯然,人性是相通的,差別只在其核心是錢或權。既然革命家一旦成功,總是容易變成另一個老大哥,怎麼辦呢?只有期望不斷有新的「革命家」取而代之。

  • 2012-10-15 01:12
  •  
  • 中國時報
  •  
  • 【呂紹煒】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巴馬常講一句話:「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也不可能是個完美的總統」,這句話他四年前初選總統時講過,這幾年到處演講也說了無數次,日前跟羅姆尼辯論時更把這句話作為結辯的最後陳述。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人,當然更沒有完美的總統,歐巴馬反覆重申那句話,其實是替自己買保險,替他的不完美打預防針。他承諾要立即關閉嚴重違反人權的關答那摩拘留營,但至今未做到;他承諾盡速從海外戰場撤軍,但至今仍有美國大兵飽受思鄉之苦;他承諾要整頓華爾街,但華爾街肥貓卻比過去更多更猖獗;他承諾要終結經濟蕭條,但景氣持續低迷與失業率居高不下卻成了他連任的致命罩門;這些都是他並非完美總統的具體例證。

     他跟羅姆尼第一場辯論敗得灰頭土臉後,連一向支持他的自由派媒體也說他敗得並不冤枉,不冤枉的理由是他早已變成了「氣泡中的總統」,他承諾要師法林肯組成敵對團隊,但現在圍繞他身邊的卻盡是一群yes men;他承諾要實踐透明政治,但他上任至今祇召開過十九次記者會,創下自雷根以降歷任總統最低紀錄。近四年來沒人質疑他詰難他,所謂透明政治的承諾當然無從實現,一個氣泡中的總統當然也經不起羅姆尼在辯論時連番猛攻,氣泡一戳就破,再次證明他確實是個不完美甚至是失敗的總統。

     有媒體更從他在辯論現場毫無鬥志的表現,作出這樣的評論:歐巴馬不但是個缺乏熱情的總統候選人,其實也不是個充滿熱情的總統,他厭惡每天要處理那麼多複雜國事,既缺乏「證明自己是對的」的強烈企圖,也沒有「讓別人瞭解自己」的狂熱欲望,簡單說,他當總統並不是享受,而是勉為其難忍耐,就像他在辯論現場的表現一樣。

     陳冲的閣揆表現跟歐巴馬有點相像。歐巴馬當總統迄今未曾樂在其中,陳冲當閣揆亦然;歐巴馬評價自己不是完美總統,陳冲也說他不是成功的院長;歐巴馬缺乏熱情鬥志,陳冲身上也看不出有什麼蓬勃朝氣。但與歐巴馬不同也令人憂心的是,陳冲雖自稱是艦隊司令,但他至今仍活在當年做船長的角色情境中:「我希望以後大家寫陳冲時,寫前金管會主委」,「我希望人家記得,我是有專業的」。

     陳冲雖然知道「每一條船的專業都不一樣」,也瞭解他當院長後「我不能像以前一樣,用專業去談」,但在基本工資調整這項政策上,他卻說「我花很多精神去研究各國制度,我才能跟他去溝通」,可見他至今仍然不知船長祇需要專業,但艦隊司令卻需要通識;就像他自稱在當銀行董事長時「銀行每件事我都要搞清楚」,他當院長後其實依然回也不改其志,每條船的專業他都要花很多精神去研究,然後才敢下達決斷;也難怪訪問他的記者要直言:「你不需要去瞭解這麼多專業的東西啊…這位置不適合你啊!」

     陳冲說他不是一個成功的行政院長,乃是因為他沒有政治性格,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政治性格並非閣揆必備條件,政務性格才是;政治性格是與人爭與人鬥的權術,政務性格卻是盱衡全局當斷則斷的能力。但陳冲卻習於事務性格,也長期受船長性格制約,比方說,一船一艦的專業他雖然一竅不通,但他卻要勉而困而學之,非求得自認一知半解後,才敢作出決斷。但閣揆過度介入個別專業已屬失策,閣揆否定、修正或拖延閣員專業政策構想,更會重創內閣士氣;八個月來多位政務官陸續辭官求去,就像航母艦隊群中沉了一艘巡洋艦後,接著又毀了一艘驅逐艦,其結果當然是不成其群也不成其隊,變成了戰力耗損的迷航艦隊;陳內閣的現狀就庶幾近矣。

     陳冲採納財長張盛和在政務會談中所提建議,推出「一周一亮點」的政策行銷,雖然看似滿天繁星閃閃亮亮,但內閣政策大促銷好像百貨公司貨品大促銷,這種有如年終大拍賣的衝業績方式,並非政府所應為當為;如果「一周一亮點」這種施政方式,真能讓政府起死回生,讓經濟振衰起敝,讓人民眼睛為之一亮,歐巴馬應該跨海向陳冲拜師請益才對。(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 2012-10-11 01:30
  •  
  • 中國時報
  •  
  • 【王健壯】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黑蝙蝠」與「黑貓」曾為美國慘烈犧牲,可是有多少美國人知道這段歷史?

     美國人幫中國人打仗,大陸及台灣都感恩懷德;可是中華民國空軍幫美國打仗而且犧牲慘重,美國卻幾乎沒有人知道,實在太不公平。不過這段歷史的空白開始得到彌補了。

     對日抗戰期間,美國組成「飛虎隊」,即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AVG),協助國軍捍衛領空。這支隊伍在台海兩岸家喻戶曉,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還有創始人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的銅像。在美國,「飛虎隊」也享有盛名,文章、書刊之外,好萊塢拍成電影,由鼎鼎大名的約翰.韋恩主演,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三項提名。

     美國人幫中國打過仗,中國人也曾幫美國打過仗,就是「黑蝙蝠」中隊與「黑貓」中隊,它們在本質上與「飛虎隊」完全一樣。「飛虎隊」的目標是中、美在二次大戰中的共同敵人─日本,「黑蝙蝠」及「黑貓」的目標是中華民國與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共同敵人─中共。不同的是,「黑蝙蝠」及「黑貓」的犧牲遠遠超過「飛虎隊」。

     冷戰初期,沒有衛星,美國欲取得中共的軍事訊息,唯有倚靠空中照相。但雙方並未宣戰,如果偵察機被擊落,牽扯太廣。於是美國想到了在二次大戰中並肩作戰的中華民國空軍。蔣經國與美國中央情報局簽約成立「西方公司」,一九五三年成立第卅四中隊,即「黑蝙蝠」中隊,以螺旋槳飛機在大陸低空飛行,偵測共軍的防空網,藉由共軍的反制行動了解共軍的防空部署及攔截能力;一九六一年成立「黑貓」中隊,以U-2偵察機進行高空偵照。

     最優秀的空軍健兒出生入死,使美國充分掌握大陸的軍事部署,換來的是美國對台灣的軍、經援助,也因此使兩國維繫了廿餘年的軍事同盟關係。

     然而國軍付出的代價極大。「飛虎隊」陣亡、被俘、失蹤、訓練時身亡者共廿四人,「黑蝙蝠」則高達一百四十八位殉職。一位退役空軍說,「每次一架飛機沒有回來,新竹就多了十幾家孤兒寡婦」,黑蝙蝠因此成為空軍在台時期犧牲最慘烈的部隊。

     同樣是為盟國作戰,美國的飛虎隊在中國人盡皆知,中華民國的黑蝙蝠與黑貓在美國卻默默無聞。這固然是因為飛虎隊在中國作戰,黑蝙蝠與黑貓卻不是在美國作戰;更重要的原因是後者為高度機密,知情者極少。「飛虎」們的夾克上繡著「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等醒目標誌(至今仍是航空迷的收藏品),各方廣為宣傳;黑蝙蝠與黑貓等事,美國至今仍未完全解密。

     以筆者親身經驗為例。一九六四年中共在新疆試爆原子彈,美國震驚不已,一項名為「奇龍計畫」(美方代號為Heavy Tea Project)的祕密行動於焉展開。黑蝙蝠駕駛美國C-130E運輸機由泰國起飛,經緬甸、雲南省,飛至與新疆相鄰的甘肅,投下偵測儀,以偵測試爆的原料、威力等。可是筆者不久前在美國國家檔案局遍查相關檔案未果,承辦人員相告,應係太過敏感,故仍然管制。

     歷史不應永遠塵封。去年,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民營航空博物館「飛行博物館」(Museum of Flight)的公關主管Harold Rubin讀了英國人Chris Pocock所著的《黑蝙蝠》(The Black Bats)一書,輾轉找到中華民國空軍史專家王立楨,請其赴館專題演說,還特別詢問「能否請一位當年的飛行員一道來」。

     王立楨去了,還請了「黑貓」隊員沈宗李。顯然演說很成功,因為今年的邀請函又來了,而且希望他往後年年都去。這個博物館位在西雅圖,是全美五大航空博物館之一,珍藏的各型飛機逾一百五十架,定期邀請航空界名人演講;能在這裡介紹被美國人遺忘的一段歷史,無疑是絕佳起點。

     或許是「飛行博物館」推薦,王立楨陸續接獲許多美國人邀請,包括博物館、圖書館、扶輪社、獅子會等等,多指定要聽這兩個中隊的故事。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繼奢侈稅後,政府又對股市下重手,強行通過證所稅,有如一記七傷拳,造成全民受害。台灣的執政當局常常把公平正義掛在嘴上,但是過度拘泥讓台灣經濟深陷泥淖,一個公平正義讓全社會沒有贏家,全部都是輸家,就連政府本身也沒有贏。

半年前,台北市上映一部電影,故事源頭是巴黎羅浮宮的一幅畫作──一五六四年完成的北方文藝復興巨匠布魯哲爾的經典繪作《前往髑髏地的行列》。電影的導演也是一位畫家,他由這一幅畫帶出十六世紀西班牙宗教法庭對尼德蘭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的實況。尼德蘭正是今日荷蘭的前身,赫然讓我想到一六二四年發明的「印花稅」。

印花稅的定義,是對合同、憑證、書據、帳簿及權利許可證等文件徵收的稅種。納稅人透過在文件上加附印花稅票,或者蓋章來履行賦稅義務。這是一個源自歐洲的古老稅制,源頭正是一六二四年的荷蘭政府發生經濟危機,財政出現困難,當時執掌政權的統治者Maurs要求大臣提出增稅辦法,但是大臣們害怕人民反對,於是議來議去都沒有下文。後來荷蘭的統治階級採公開徵求,用重賞來尋找新租稅方案,印花稅就是在萬千個應徵者設計方案中精選出來的。可見印花稅的誕生,較其他稅種更具傳奇色彩。

奢侈稅打房無力 重創經濟

印花稅的設計者可說是匠心獨具,他觀察到人們生活中使用的契約、借貸憑證之類的單據很多,一旦徵稅,稅源很大,且人們還有一個心理,認為憑證單據上由政府蓋個印章,就能成為合法憑證,訴訟時也有法律保障,因而對繳納印花稅也樂於接受。就因為這樣,印花稅被經濟學家視為稅負輕微、稅源暢旺、手續簡便、成本低廉的良稅。

統治者通常是基於財政需要而向人民收取賦稅,通常都會冠上一個「公平正義」的大帽子,但是租稅有如拔鵝毛,拔得恰到好處,統治者與人民皆大歡喜;不當的租稅政策,就很可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重傷害。統治者高喊「公平正義」的時候,很可能帶給國家沉淪。

先前我們提及義大利對跑車、遊艇課重稅,讓擁有跑車者廉價求售,擁有遊艇者必須停泊他國,最近法國總統奧朗德準備對年收入逾一百萬歐元的人開徵七五%重稅,這項形同「沒收」的重稅,已讓法國有錢人開始腳底抹油,準備跑路。

台灣今年經濟表現好像突然休克一般,全身失去活力,也與租稅有關。一個是去年總統大選前為了抑制房地產漲價,政府突然祭出奢侈稅,這個原本衝著打房而來的奢侈稅,預估一年可課得一五○億元,可是自從去年六月上路以來到今年九月,奢侈稅開徵十六個月,財政部只課得五十三億元,與預期目標相去太遠。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客與名嘴將台灣經濟批評的一文不值,實際未必如此不堪。今年經濟不振的短期因素是歐債危機,各國經濟成長都滯緩,台灣也不例外。而長期的癥結與展望又如何呢?

依我來看,經濟不振的長期癥結,共可從以下4個方向分析:

(1)外銷導向:台灣出口依存度高達67.28%,幾乎是全球最高,某些產業外銷更占九成以上。當全球不景氣來臨,世界出口市場萎縮,出口依存度愈高的地區,受創愈嚴重。

(2)產業外移:中國經濟崛起,台商工廠紛紛西遷。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率,自2000年的13.3%,升至2009年47.9%;資訊電子同期間更從25%升至82%。業績雖在台灣,就業機會卻在大陸。

(3)閉關鎖國:戒急用忍12年之久。兩岸不相往來,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台灣地位日漸孤立。各國間紛紛簽訂FTA,雙方貿易享有關稅優惠,台灣因此失去競爭優勢。與自由貿易協定(FTA)夥伴貿易占總貿易額,台灣遠不及南韓、中國、東協十國、印度和日本。

(4)投資障礙:台灣投資率逐年下降,從1990年代28%,降至民進黨執政時期的23%,目前更只有17%。投資不振與社會民情也有關,如石化業近年最大的國光石化數千億元的投資案,因強烈環保意識而取消。新加坡近年賴以繁榮成長的「博弈」事業,在社會輿情壓力下,也遭澎湖地方否決。其實新加坡的博弈只占5%,而其他95%是國際休閒、觀光帶來的收益。

雖然如此,展望台灣經濟的前景,尤其從全球經濟表現來看,仍有下列幾項好的徵兆:

首先是歐債危機出現曙光。9月德國憲法法庭決定支持「歐洲穩定機制」(ESM),為歐元區設立永久性紓困基金,除掉最大障礙。歐洲央行也宣布,在特定狀況下,會無限制地買進歐豬國債券。

這些決策的意義在於:歐洲能建立起一個更持久的貨幣聯盟,且歐洲央行願意成為危急時最後的借款人。歐洲危機可能因此進入正向循環:投資人對於歐元會崩潰的預期下降;主權國家公債殖利率回歸常軌;債務國的財政改善;最後實體經濟復甦。

接著是中國大陸的情勢,未來20年「保8」不是難事。中國大陸有「後發優勢」,根據林毅夫分析,2008年依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大陸的人均所得,只有美國的21%而已,這相當於1951年的日本,以及1977年的韓國的水準。日本自1951年起的20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平均9.2%;韓國從1977年起20年,則平均成長7.6%。而中國大陸在未來20年,將持續成長8%並不困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資訊電子仍在創新成長中。尤其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市場,正方興未艾,預計2013年智慧型手機將出貨8.3億支,成長20%,智慧型手機除組裝外,還有許多零組件大多控制在台商手中。此外,平板電腦、Ultrabook及大陸平價手機盛行,都將帶出另一波的創新型需求。

最後要談的,是美國經濟正在緩慢復甦中,例如失業率下降、消費成長、出口增加等。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VBS上周公布一份政黨形象民調,有高達六成三的民眾不信任國民黨,且在廉潔、改革、活力與重視民意等向度,國民黨形象幾乎都創下新低。而稍早的同機構調查,馬英九的施政滿意度僅剩十三%,有六成六民眾對馬政府未來施政沒信心,甚至比起當年貪汙烏雲籠罩的扁政府更低。馬政府的滿意度破底再破底,直可以用自由落體來形容。

     馬英九的聲望直直落,關鍵在於他現在動輒得咎,做什麼都不對。

     舉個例子,馬英九愛跑步是大家都知道的,總統的健康形象也深植人心,在以往,這都是他從政的正面特質;不過,景氣低迷,載浮載沉於基本生活的人愈來愈多,現在看到馬英九扭腰擺臀穿短褲慢跑,竟有人會升起一股無名火。前天,馬英九一席「不運動,就是懶」的談話,其實是鼓勵國人「要活就要動」,用意不可謂不良善;但更多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人卻覺得總統在說風涼話:「溫飽都不可得了,還要被月薪五十萬的總統教訓。」

     一樣的馬英九,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卻開始有截然不同的輿論評價。這也可以解釋半年來從油電雙漲、證所稅案到基本工資的每一樣政策,剛開始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到最後卻是做什麼錯什麼;簡單說,打順手牌習慣的馬英九,現在「被將軍」了。

     其實,只要不是「死棋」,「被將軍」也不見得是世界末日;如果能及時穩住馬步,還是有機會重新設局;就算被「將軍抽車」了,只要當斷則斷,兩步棋之後,未嘗不能重回盤勢。最怕的是,弈棋者瞻前顧後、拖泥帶水,搞到最後,棄子已無法求生,只能投降。

     過去三個月來,行政院令出多門,已接連有劉憶如、王如玄兩明星閣員相繼為政策去職。而行政院院本部有所謂副院長、祕書長、發言人這「政院三長」,照慣例,他們不僅是院長最核心的幕僚,更是閣揆的分身。不過,祕書長林益世因貪汙案鋃鐺入獄、發言人胡幼偉因師生戀狼狽下台,三根支柱去其二,足證內閣已烏煙瘴氣、積重難返。

     半年前,甫勝選的馬英九找陳冲擔任閣揆,原本希望陳冲能「安步當車」,至少撐兩年,不僅為馬衝政績,還能讓他徐圖接班布局,但如今局面顯然事與願違。對馬英九而言,陳冲兢兢業業、宵旰勤勞,此時「以俥換帥」於人情義理不符,但執政不是請客吃飯,一上場就該拚搏退敵,豈還有空間時間讓閣揆學當「艦隊司令」之理?

     台灣不是內閣制,民選總統如果長期維持低於廿%的施政滿意度,很容易出現總統行使職權的合理性危機。經濟景氣暗無天日,在野勢力步步進逼,這已是國民黨執政的「亂世」,如果領導人在亂世裡還不敢用重典,展現異於平常的決斷力,以新閣展現新局,那真不知馬政府的低迷要伊於胡底了!

  • 2012-10-09 01:25
  •  
  • 中國時報
  •  
  • 【陳嘉宏】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政府選在駐美代表袁健生離任前夕給予台灣免簽證待遇,可說是送給袁健生最大的惜別禮物。事實上,國務院一些高級官員日前為袁舉行歡送酒會時,已當面把這個好消息先告訴了他,算是對他駐節華府四年功績的肯定。

     在袁健生之前,丁懋時擔任駐美代表時,卸任之前,也享受過類似的禮遇,那是一九九四年九月七日柯林頓政府完成對台政策檢討,批准台灣駐美機構改名為「台北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英文簡稱TECRO,從前的名稱是「北美事務協調會駐美國代表處」,英文簡稱CCNAA),准許台灣高官如總統、行政院長等以過境方式訪問美國。美政府正式宣布上項決定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羅德在九月七日的早上先向丁懋時作了簡報,兩周後丁代表離任返國出任國安會祕書長。

     半個多世紀前,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出入境非常困難,而且手續繁複,想到美國觀光旅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有意來美國的人,多巧立名目以出國應聘或考察的名義達到來美、甚至變相移民的目的,因為造假的情事太多,美國大使館的簽證審核自是從嚴,遭到拒簽的例子比比皆是;一般人拿不到簽證,尚可忍受或者再試,假如是留學生,那就茲事體大了,輕則因無法出國留學而心灰意冷,消極頹唐,重則鬱鬱以終,有一位年輕人因此英年早逝,死前託付一位好友務必在他死後把骨灰帶去美國,撒在舊金山的海灣內,以完成他生前無法去美國的心願,此事現在聽來難以置信,但當年是確有其事的悲劇。

     以前留學美國最難取得簽證的是隻身在台灣的外省人,因為他們在台無家無業,出去之後,十之八九是不會再回台灣的,美國大使館的領事就會斷定你有移民傾向而拒發簽證,不少這類外省人的留美夢因此破滅。領事簽證官有所謂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ary power),一旦拒簽,即使是館長大使也無權迫使他收回成命。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我中學的一位老師韓石秋先生,抗戰時和台北美國大使館的代辦恆安石(Arthur Hummel, Jr.)一起在山東打過游擊,共過生死,韓先生友人的一位女兒想留學美國沒能拿到簽證,其父母為之苦惱不已,事聞於韓老師,主動寫了封信給恆安石,居然再去試時就取得了簽證。

     一九八二年《中國時報》在美國創辦《美洲中時》,須從台北調派一些人員支援,向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申請美移民法下的跨國公司人員(intra-company transferee)的L-1簽證,備受刁難,遲遲無法獲得簽證,後來我奉余紀忠董事長之命,寫信給那時的台北AIT處長李潔明抱怨,並請他設法幫忙,李潔明回信給我,說已指示領務組長盡量協助,沒多久申請來美辦報的台北同仁就獲得了簽證,AIT領務組長事後還寫信給我,表示他並非刁難,而是我們誤會了,言詞之間,表現得頗為前倨後恭,可見官大一級還真能壓死人,中外皆然。

     六十年代初台北美國大使館有兩位領事簽證官,一胖一瘦,據說胖子較為嚴厲,申請簽證者都怕由他面試;我到華府後認識了胖子,此人名叫華理伯(Dick Hart),在國務院中華民國科工作,我發現他人滿隨和的,告訴我不少有關簽證的故事,他說有一次一位申請留學簽證的學生由他面試,他叼著菸斗,英文說得又快,學生聽他的話自是吃力,想不到這個學生竟然敢對華理伯說,如果你把菸斗拿掉,我會比較容易聽清楚你的話,華理伯聽後,二話不說,立即發下簽證。華理伯的理由是,能有guts(膽量)叫我把菸斗拿下,必是不錯的學生,所以我毫不猶豫的給了他簽證。

     美國大使館也有一位領事利用職權對申請簽證的女留學生予取予求,特別是有姿色的女孩子,這些可憐的女學生為了要來美國,不惜獻身,真是令人痛心。國務院官員們風聞此人的劣行,但苦於無人揭發,只好讓他逍遙法外。我在沈劍虹大使的府上見過此人,只記得他的名字叫保羅,和我交談時,居然大言不慚的說他幫了許多台灣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我當時真想問他:你到底姦汙了多少台灣女學生?這真是一位醜惡的美國人,我希望有朝一日受害人會挺身揭發保羅的無恥行為。

 
  • 2012-10-05 01:23
  •  
  • 中國時報
  •  
  • 【傅建中】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學家能為這項工作貢獻什麼呢?他們的主要功能,除了記住其他人已經忘記或想要忘記的事情之外,就是盡可能從當代的紀錄中後退,而以更寬廣的脈絡和更長遠的視野去觀看與理解。」說這話的智者與世長辭了,他就是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absbaum),筆者在美國紐約「新社會研究院」求學時的老師。

     九○年代初,筆者幸獲教育部公費支助,忍痛選擇了這間學費極為昂貴的大學,最主要的誘因就是霍布斯邦。他從八四年開始在本校任教,並於兩年後與Charles Tilly,Louise Tilly,Ira Katznelson和 Aristide Zolberg等知名學者共組「歷史研究學程」,是當時社會科學界最堅強的歷史社會學研究和教學團隊。霍氏授課時幾乎不需任何教材,因為他對龐雜的史料具有一套梳理的絕活,總能生動活潑地旁徵博引、穿梭歷史事件之間而游刃有餘並充滿敏銳的洞見。

     筆者特別欣賞霍氏深厚的歷史素養中所內涵的價值理性,就是其對共產主義不變的信仰。更在一九五二年,無視麥卡錫主義的威脅,與希爾(Christopher Hill)、湯普森(E. P. Thompson)、希爾頓(Rodney Hilton)和托爾(Dona Torr)等馬派史學家共組新左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相較於許多對共產主義從熱情到失望並退出的「始亂終棄」者,霍氏有著不變的堅持。

     霍布斯邦的歷史鉅著多達二十五本以上,特別是在這個極端的年代,他鉅細靡遺地揭露國家共產主義、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災難性的失敗之處,以及其中的殘酷、血腥、騷動、沉淪和麻木。對於二十一世紀,他的預期仍是騷亂。「第三個千禧將幾乎肯定會繼續是暴力政治和猛烈的政治變遷。唯一不確定的是,它將導向何方。如果人類有一個可識別的未來,它將不會是過去或現在的延伸。」

     他對二十世紀後半的藝術和常民文化也有獨到的見解。他指出:「二十世紀晚期的文化革命可被理解成是個人凌駕於社會的勝利,或甚至可說是對過去編織著人們的社會織網的拆解。」其中強調新奇的青年元素是主要的動力,特性是父母不知道的事物,年輕人反而駕馭自如。霍氏的著作經過各種流傳的途徑,成了第三世界人民反獨裁的思想來源,和許多憤青反傳統、反權威的指引。

     他的歷史敘事中,主角從來都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民。因此,對於勞工運動、農民叛變和各類小人物的研究,他都著力甚深,如《非凡小人物:反對、造反及爵士樂》、《原始的叛亂:十九至二十世紀社會運動的古樸形式》、《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等著作。也許霍氏心中就充滿著不斷造反的性格,在九十高齡的這幾年,他仍然寫作不斷,特別是對美國單邊侵略主義的嚴厲批判。去年甚至還出版了《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故事》一書,他堅信資本主義終將退場,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公平正義終將重返。

     哲人已逝,後輩除了祝願霍布斯邦安息之外,也願自勉承繼他那永不妥協的左派精神。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高教工會理事)

 
  • 2012-10-05 01:23
  •  
  • 中國時報
  •  
  • 【周平】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英國的左翼史學大師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於十月一日病逝。霍布斯邦出生於猶太裔家庭,他在俄羅斯十月革命那一年(一九一七)誕生於埃及阿歷山大港,父親為奧地利商人,母親則是作家,十四歲成為孤兒,跟隨叔父在柏林定居。他後來為逃避納粹而前往倫敦留學,考入劍橋大學攻讀歷史,畢業後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任教,一九六○年代起開始聲名鵲起。

     他最享負盛名的作品是由《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與《極端的年代》串連而成的「年代四部曲」,以歷史唯物論觀點梳理由法國大革命至冷戰結束的西方歷史重要脈絡,橫跨兩個世紀。哈佛大學的經濟史權威Niall Ferguson教授曾大力推崇「年代四部曲」為「任何人學習現代歷史的最佳入門」。

     霍布斯邦在十四歲的時候就參加了共產黨,一直到一九九一年英國共產黨解散前夕都是該黨黨員,終其一生都是一位「無悔的共產主義者」,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他一直是英國工黨的知識導師,是引導工黨從一九八○年代困局中重新出發的重要推手之一。前黨魁金諾克就是受到他的「現實的馬克思主義」論述之啟迪而推動工黨的路線改革,也為日後布萊爾領導工黨重返執政寶座奠定了基礎。霍布斯邦後來因為公開反對布萊爾在伊拉克戰爭追隨美國的做法,而一度與工黨疏遠。現任工黨黨魁米勒班也對其十分景仰,在聽到霍布斯邦逝世的新聞後立刻發表談話,公開讚揚他將歷史從象牙塔中帶入尋常百姓家,在治學之餘深刻關注國家的政治發展方向。

     他的「年代四部曲」的最後一部是對二十世紀歷史所做的宏觀分析、他的深刻觀察無處不發人深省。他將上個世紀界定為人類歷史上最極端的一個時代,這個年代人類社會經歷過推向極致的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以及經濟自由主義實驗;這個年代為人類營造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同時也摧毀了所有幻影和理想;這個年代的物質文明既創造了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豐盈富足,也帶來了空前的巨大災難;在這個時代人類藉由科技和經濟活動來改變地球的能力,或說摧毀這個星球的能力,變得無比巨大且持續加速改變,甚至達到了接近失控的狀態。

     對於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霍布斯邦更是憂心重重。在這個極端舊時代中孕生出來的新紀元,代議民主難以適應網路與個人媒體的革命浪潮;不受駕馭的全球性自由市場已經凌駕所有政府與國際組織之上,經濟全球化所帶動的資源席捲與再分配,不斷將社會推向裂解的邊緣,資本與勞工、老年與年輕世代、本國人與新移民之間的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對所有國家政治體制的利益協調能力構成嚴重壓力。

     他特別憂心,西方社會的勞動階級在資本外移,福利國家破產、亞洲競爭壓力以及全球工資水平趨同的多重擠壓下,他們的挫折與失落未必能被轉化為支持體制改革的動力,反而更容易被引導到以極端排外與族群仇恨政治為宣洩口。

     霍布斯邦在晚年的多場演講與訪談中,不斷提醒知識分子必須走出當前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的窠臼,才有可能有效回應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所有重大挑戰,從地球生態危機、宗教與族群衝突到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極端不均衡與高度社會風險。他剴切的指出,西方所承繼的二十世紀主流理念,包括無止境的經濟成長與科技進步、個人獨立自主的理想、尊重選擇的自由以及選舉民主,不但無助於這些根本問題的解決,反而可以加速其惡化。從這個角度而言,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新的社會建構思維與制度創新,有反省能力的西方知識精英都感覺有必要從非西方的文明傳統中汲取靈感,以及從被邊緣化的非主流思想體系中找尋出路。(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 2012-10-05 01:23
  •  
  • 中國時報
  •  
  • 【朱雲漢】

biijin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