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也一樣。證諸華爾街歷史,比過去二十五年還活絡的時期並不多。
二十五年後:借鏡一九八七年的股市崩盤。
「歷史不會自己重演,不過會類似。」這句簡潔的話精準描述了我們每天的遭遇:在這個科技、政治、社會改變都很快速的世界,有些東西卻是永恆不變。
華爾街也一樣。證諸華爾街歷史,比過去二十五年還活絡的時期並不多。一九八○年代以來,華爾街出現了電腦化交易、將高階數學技巧與方法應用於交易、股市架構徹底大改變,儘管有這些變化,華爾街的本質仍然沒變。
這一點從一九八七年十月的大崩盤看得最清楚。二十五年前的這個禮拜,美國股市遭受史上最大幅的三天下跌之一,S&P 500指數從十月十四日到十九日跌掉了28.5%的市值,大約是一兆美元。
乍看一九八七年的股市崩盤,跟我們今天所面臨的金融問題似乎沒什麼相似之處。一九八七年的崩盤並非起因於金融危機,也沒有開啟長期的經濟衰退,不過,更深入探討其中原因,卻可以發現跟二○○八年的危機有很多類似之處。
比方說,一九八七年崩盤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電腦程式而出現一些新的、未經考驗的金融工具。此外,那是第一個真正蔓延國際的近代經濟崩盤,幾乎立刻就從紐約擴散到全世界。最後一點,一九八七年的崩盤正值葛林斯潘接手聯準會,而葛林斯潘對金融危機的管理態度大大影響了二○○八年的危機。
我們不可能把一九八七年的崩盤歸因於單一因素,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股價過高。崩盤前幾年,股市獲利一直很豐厚,不過聯準會二○○六年一份報告指出:根據Charles Geisst教授,除了股價過高與總體經濟惡化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導致十月十七日開始的崩跌,一個是市場傳言新上任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將調升利率來捍衛美元,一個是將立法將併購所衍生的債務免稅。
※推薦閱讀:
【本文譯自《TIME》SEP17/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